寧為「大臣」還是甘當「太監」?
《我見 我聞 我思》李邁 專欄
三十多年前於業餘公暇之時,我常前往《東海大學》走動,該校歷史學系的一位知名教授,曾經語重心長地告訴過我一段話:「在中國的官場文化裡,雖然官僚體制的名銜花樣繁多,讓人目不暇給,但卻可簡單地將之歸納成為兩種類型:一為直言不諱寧死不屈的『大臣』,一為厚顏無恥苟且偷生的『太監』,寧為『大臣』?還是甘當『太監』?則完全取決於為官者個人的抉擇與修持了!任何一個朝代『大臣』多,則國家興盛庶民安康,『太監』多,則社稷危殆百姓遭殃這就是歷史的定律鐵則吧!」。
三十多年後的今天,每當回想起上述那段舊話中的寓涵,再參照對比一下當下台灣政治實況的官場現形,無論在朝在野不分各黨各派,真正敢說真話能幹實事,真正愛台灣的良相「大臣」,是不是愈來愈少了?而一昧地牟取一己私利,一昧地只「討主子歡心」的奸佞「太監」,是不是愈來愈多了呢?
縱觀各朝各代的中國歷史,攸關朝政之興榮衰敗、國祚之存續輟絕,肇成影響的最大人為因素,除了「皇帝」老兒本尊的英明睿智或昏庸無能外,其舉足輕重的關鍵角色癥結人物,則非「大臣」與「太監」莫屬。
有關「大臣」與「太監」在國家政治上所帶來的後果效應以及所導致的具體影響,我們從歷史的殷鑑教訓中,可以非常明確地汲取二個顛撲不破的經驗借鏡:
(一)良相謀國國泰民安;奸臣當道生靈塗炭。
(二)宦官侵(權)溺(職)內庭堪虞;太監干政禍國殃民。
X X X
「大臣」與「太監」有何不同?有何差異?有何區別?這三個同樣的一個問題,是值得探索研討的有趣問題,但在坊間相關的文獻資料中,詳細的分析比較付之闕如,以下是針對該問題,粗淺略約的胡謅瞎掰:
(一)功能作用上之不同──
大臣是官吏,太監是奴婢。大臣執行國政服務百姓,太監遂行內務服侍宮幃。
(二)架式作派上的不同──
大臣穿戴整齊手執笏板正氣挺拔從容不迫,正襟危坐,有模有樣儼然一副官箴十足的模樣。太監則是奴顏婢膝,低聲下氣頷首低眉一副誠惶誠恐深怕動輒得咎的諂媚嘴臉。
(三)戲劇臉譜上的不同──
大臣忠肝義膽剛立不阿以紅色為主要色澤,其代表性人物為關羽、包拯。太監奸佞小丑邪惡陰毒以白色為主要色系,其代表性人物為趙高、魏忠賢。
(四)生理性徵上的不同──
大臣的生理機能完好無缺,可以行人之大慾傳宗接代,太監是騸了生殖器的閹官,失去了雄性的各種性徵而成為男不男女不女的「雌性」。
(五)官銜稱謂上的不同──
大臣尊稱為「大人」按其所任職務性質可分為:股肱大臣、總理大臣、軍機大臣、特命全權大臣、欽差大臣、法務大臣、國務大臣、領侍衛大臣等之;太監除尊稱為「公公」外,尚有內臣、內官、寺人、閹人、中官、中貴人等稱謂,按其所任工作性質則可分為總管太監,掌印太監、秉筆太監、司禮太監、東西廠太監等等。
(六)人格特質上的不同──
大臣是忠肝義膽、直言敢諫、寵辱不驚、嚴守份際、博學多能、體卹民情、運籌帷幄、務實不虛、文韜武略、旰食宵衣、中流砥柱、不忮不求、有所當為、有所不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己。太監是不學無術、憂讒畏譏、指鹿為馬、說黑是白、朋比為奸、打擊異己、逢迎拍馬、阿謏奉承、揣摩上意、寡廉鮮恥、隨波逐流、風吹草偃、為謀私利、不擇手段。
(七)褒揚貶抑上的不同──
良臣名留青史,惡監貽臭萬年。
X X X
沿用被閹割去勢的男人充當太監,業已行之了千百年,在這種極其不盡人道奴隸制度的驅使下,太監干政紊亂朝綱,乃至於禍國殃民的負面閹官政治效應,經常發生履見不鮮,如此惡質的勞作模式,對專制的皇家皇室而言,誠可謂是雖縱蒙其利,卻深受其害。
直迨推翻專制遜清退位建立民國之後,政府明文規定:「以前宮內所用各項執事人員可照常留用,惟以後不得再用閹人。」至此這個古老的「太監」行業,在中國的歷史上終於劃上了句點沒入了歷史。
X X X
寶島台灣是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度,這是不容爭辯的客觀事實;在寶島台灣的行政官僚制度中,沒有閹官太監同樣也是不容爭辯的客觀事實,但是值得爭執質疑者,在台灣這個自由民主國度的行政官吏,黨務機器中,雖然絕對沒有被閹割生殖器的「太監」,但是相對出現了許許多多比「太監」還太監的「心理太監」。
所謂「心理太監」係指那些雖未被閹割,但其行徑作風與人格特質,卻與沒有小雞雞的「太監」無異,其等寡廉鮮恥,紓尊降貴一昧地只討主子歡心,完全置台灣人民的生存發展於不顧。
盱衡觀察台灣的政治官場文化,駭然發現今日的「心理太監」,似乎遠比昔日的「生理太監」還太監還不如。
台灣當下的官僚體制,無論朝野不分黨派,在中央與地方的執政團隊黨部系統,是不是不計名利不爭榮寵,說真話幹實事的「大臣」愈來愈少了嗎?而曲意奉承見風轉舵不說真話、不幹時事的「太監」愈來愈多了呢?寧為「大臣」還是甘為「太監」?完全取決於為官者個人的抉擇與修持。
清盛世大帝《康熙》名言:「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
明末代之君《崇禎》名言:「朕非亡國之君,何以臣皆為亡國之臣。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讀者留言內容不代表《新華報導》立場
3、《新華報導》也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