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辣成癮?揭秘「辛」與「辣」的奧秘:中西醫專家深度解析,你不知道的健康真相!
新華報導\1987創刊
重慶麻辣火鍋的紅油翻滾,沸騰著誘人的香氣;湖南剁椒魚頭的辣椒鮮亮,彷彿能點燃味蕾;陝西油潑辣子麵的熱油「呲啦」作響,聲聲入耳,引人垂涎。這些辛辣美食,無不令人食指大動。然而,「辛」與「辣」究竟是否等同?它們對我們的身體又有哪些利弊影響?且聽中西醫專家為您揭開這其中的健康真相。
為何辛辣美食令人欲罷不能?湖北女孩曉秋的回答或許能道出許多嗜辣者的心聲:「吃辣的感覺就像放煙花,那種刺激『嘭』的一下在舌尖炸開,簡直就是痛並快樂著!」北京中醫醫院消化科主任醫師趙魯卿指出,辛辣食物是泛指一類含有刺激性味道的食材,涵蓋了蔥、薑、蒜、洋蔥、韭菜等蔬菜,以及八角、桂皮、豆蔻、白芷、麻椒、胡椒、芥末、咖哩等調味品,甚至包括各種酒類、酒精飲料和薑汁可樂等飲品。
那麼,「辛」與「辣」真能劃上等號嗎?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臨床營養科副主任醫師王蕤解釋,儘管這兩個詞在日常用語中常被混用,但它們的內涵並不完全相同。一方面,食物中的辛味和辣味都源於特定的化學成分,如辣椒素、大蒜素、薑辣素等,它們會刺激口腔中的痛覺受體,產生灼熱、刺痛和麻木感。同時,這種刺激會促使神經系統釋放內啡肽,進而帶來愉悅感。正是這種刺激與獎賞並存的體驗,讓人們在「痛」與「快」之間徘徊,最終對辛辣食物產生依賴。
另一方面,從感官體驗和中醫藥理角度來看,「辛」的含義比「辣」更為廣泛。趙魯卿醫師闡明,不同於「辣」僅側重於痛覺感受,「辛」還包含了一種揮發性芳香物質的特徵,並在中醫理論中概括了一類食材和藥材的性味,它們具備發散表邪、行氣活血的功效。
辛辣食物的營養價值不容小覷。在中餐館的後廚,廚師將大蒜拍碎剁細,與小米辣、香菜和調味料一同拌入蒸軟的手撕茄條,用以提味殺菌;而在隔壁的日料店,食客輕點芥末於三文魚刺身,讓鮮味與辛辣在喉間交織。關於辛辣食物對身體的益處,專家們認為,對於體質適宜的健康人群而言,適量攝入辛辣食物確實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趙魯卿醫師介紹,辛味藥物多屬溫熱性質,氣味芳香,能歸入多個經絡,常用於緩解風寒感冒和脾胃虛寒。例如,生薑、乾薑、桂枝入肺經,能發散解表、行氣血、通鼻竅;半夏、天南星、白芥子有助於化痰宣肺;香附、柴胡、青皮入肝經,能疏肝解鬱;附子入腎經,溫腎助陽;春砂仁入脾胃經,能行氣化濕解濁,恢復胃腸道功能。除了內服,中醫外治法也推薦用薑片和花椒煮水泡腳,有助於行氣止痛、溫經通絡、溫中散寒、生髮陽氣。
從營養學角度看,辛辣食物通常低糖低脂,且富含維生素A、B1、B2、菸酸、胡蘿蔔素,以及鉀、磷、鈣、鋅等礦物質和豐富的膳食纖維,營養價值頗高。王蕤醫師表示,這些物質對人體機能具有正向調控作用。辛辣食物進入胃部,能促進胃酸分泌和腸蠕動,從而提振食慾。同時,辛辣食物還能促進血液循環,這對手腳冰涼的人群尤其有益,婦科也常以紅糖生薑茶暖宮活血。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24年修訂版)》提及,常吃辣食有助於預防高血壓,因辣椒素能促進血管內皮生成一氧化氮,進而擴張血管、降低血壓。王蕤醫師補充,洋蔥中的前列腺素和槲皮素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此外,洋蔥中的某些成分還能提高細胞對血糖的利用率,抑制胰島素抵抗,輔助糖尿病患者調控血糖。
此外,部分辛辣成分還具有鎮痛、抗炎、抗菌和抗氧化的功效。例如,膏藥和跌打損傷藥物中可能含有辣椒素、辣椒鹼;大蒜素膠囊在臨床上用於治療幽門螺桿菌、腸道發炎等疾病,日常飲食中也可適量食用生蒜;其抗氧化功效則體現在清除自由基、誘導癌細胞凋亡,從而起到一定的抗衰老作用,並對抑制癌症有所助益。
然而,需要強調的是,針對辛辣成分的實驗研究結論,不能與辛辣食物的日常食用效果劃等號。王蕤醫師強調:「因為拋開劑量談效果並不科學,統計學相關也不等於確鑿的因果關係。我們只能站在藥食同源的角度說,辛辣食物中的微量成分具有一定保健作用,但日常食用量並不能達到顯著的治療效果。」
過度食辣,健康風險不容忽視。辛辣食物益處雖多,但並非多多益善。趙魯卿醫師指出,「上火」是辛辣飲食最常見的副作用,症狀包括牙齦腫痛、口腔潰瘍、眼睛紅腫、睫毛發炎、便秘、痔瘡等。這在中醫理論中,是因辛味食物的溫熱性質耗損人體水分和津液,導致陰液不足,無法制約陽氣,陽熱過盛而產生的「上火」熱象。
王蕤醫師提醒,長期過頻的辛辣飲食對身體臟器的損害不容小覷,其中胃部首當其衝。胃鏡下可見,食辣後胃壁呈充血狀態,胃酸分泌增多。長期充血和高酸環境會損傷胃黏膜,易導致慢性胃炎甚至胃潰瘍,而反覆的炎症刺激是誘發胃癌的重要因素之一。
曉秋雖嗜辣如命,卻也曾有過在餐館裡「被辣到流眼淚」的崩潰時刻。她懷疑菜中可能添加了辣椒精。專家解釋,辣椒精是從辣椒中提取濃縮的合法食品添加劑,但其味道極其強烈,大量食用會損害身體健康。此外,辛辣菜餚通常高油高鹽,高鹽飲食會加重心臟負擔。部分辛辣零食還含有較多化學物質,會加劇腎臟代謝壓力。
哪些食辣行為會危害健康?王蕤醫師指出,一次性食用過多辛辣食物,或辣度超出身體承受範圍,會引發胃酸分泌過多、灼傷消化道黏膜,甚至誘發急性胃腸炎、消化道出血,可能對消化系統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因此,網上的「吃辣挑戰」極不可取。她還特別提醒,要避免「大量辣椒+冰鎮飲料」的冷熱疊加式吃法,因為血管的急劇舒縮變化,尤其危及腦梗、冠心病、高血壓等患者及冠狀動脈搭橋術後人群的健康。
那麼,哪些人適合食用辛辣食物呢?趙魯卿醫師表示,經常手腳冰涼、胃腹怕涼的脾胃虛寒體質者,適合以辛辣助陽散寒、溫中祛濕,如胡椒豬肚湯、紅糖生薑水都是不錯的選擇。而陰虛火旺體質的人,常有手足心發熱、口乾舌燥、舌苔較少、五心煩熱等症狀,則不宜多食辛辣食物,否則會進一步傷陰、加重內熱。此外,潮濕地區和寒冷季節相對適宜食辣;對於中原地區的健康人群而言,每週食辣1至2次是較為適宜的頻率,能獲得較大的健康益處。
王蕤醫師建議,若無法承受辣味,可選擇彩椒。彩椒性溫,僅含微量辣椒素,是刺激性最小的辛辣食物。這種蔬菜被譽為「維C之王」,含量高達104毫克/100克,是柳橙的3倍、蘋果的34倍,食用一個彩椒即可滿足成年人一天的維生素C需求。此外,彩椒中的辣椒素酯、維生素A和類胡蘿蔔素等成分也對人體健康有益。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