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包祝福寄溫情(新春走基層)
來源: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30日 16:11:58
“發紅包啦!” 湖南省隆回縣灘頭鎮,一場鄉村「春晚」正在進行,老百姓自編自導自演的銅鈴舞、花鼓戲、呜哇山歌等節目一個接一個。 表演間隙,主持人帶來一場“紅包雨”。 現場,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灘頭木版年畫元素的紅包派發到村民手中; 線上,圍觀「村晚」節目的海內外觀眾,通過人民網小程式,開出一個個“紅包”。
這些紅包,里裡外外都是邵陽的「特產」。。 紅包封皮產自邵東,包封的禮物是邵陽市政府準備的市內10餘個景區門票,包括世界自然遺產新寧崀山景區、綏寧黃桑生態旅遊區、隆回大花瑤虎形山景區等。
“中獎了!” 有村民歡呼。 拆紅包,得門票,霎時間,贏得彩頭的觀眾歡笑一片。
現代設計演繹古老祝福
福祿壽喜、平安順遂...... 一套新春紅包,包含哪些元素?
對此,設計師尹豔妮再熟悉不過,她所在的湖南邵東永吉紙品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紅包印製企業,曾連續三年在國內紅包製品市場佔比超60%,合併海外市場,全球佔比超過70%。
尹豔妮介紹,吉慶寓意,永遠是紅包的主題。 這也與紅包本身的起源有關。
湖南師範大學語言與文化研究院副院長、湖南省中外文化傳播研究基地特約研究員楊安介紹,壓歲錢與春節紅包大概可以上溯至漢朝,和春聯、福字、鞭炮等春節寓意中的常見元素一樣,蘊含祈福迎祥、辭舊迎新等寓意,成為中華民族幾千年日常生活儀式化的典型標識。
傳說中,壓歲錢和春節紅包與怪獸「祟」相關,古人以紅紙包8枚銅錢置於枕邊除邪祟。 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中寫道:「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 “後來,紅色成為穿幣線繩的主色調。 近代幣形變化,穿幣紅線逐漸變成紅包。
近年來,永吉紅包每年都會推出緊扣傳統文化、富含文化韻味的紅包產品。 其中一款擁有設計專利的紅包,已經連續幾年位居銷售榜首,在相關電商平臺有超過700萬條上架連結。
這款紅包為什麼受到歡迎?
記者看到,這款紅包上,「新年快樂」楷體縱列正中,飾以傳統雲紋,點綴蝙蝠、葫蘆等吉祥元素,燙金工藝凸顯浮雕質感。 “紅包從設計到製作,都較好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 永吉紙品總經理楊一鳴說。
“客戶喜歡漢字元素更突出,我們就推出大字版書法款的紅包; 年輕人偏愛萌寵形式,我們就推出卡通版的『福娃』、財神。 “尹豔妮告訴記者,紅包產品推陳出新,但萬變不離其宗的是傳統文化和節日元素的顯現。 比如「福娃」款紅包上,著唐裝漢服、持鞭炮燈籠的萌娃,在國風街巷中開懷大笑,這樣的春節喜樂盛景很容易受到人們喜愛。
楊一鳴介紹,近期企業還有四五款紅包也取得不錯的市場反響,其共同點是都結合了傳統的文化元素,採用現代的設計語言,實現了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工藝升級革新紅包產業
作為表達情感的載體,紅包以工業品形象走進群眾日常生活的時間並不長。
1999年,在邵東開辦作業本、筆記本印刷作坊的楊貴生,看到香港、廣東地區有印製的紅包產品上市,敏銳洞悉這一市場的廣闊前景。
“那個時候內地的紅包,普遍還是紅紙一張,由手工包成。” 永吉紙品董事長楊貴生說,印刷紅包產品,難度不大、成本不高,但更美觀,便推動企業轉型專門從事紅包印製。
漸漸地,企業越做越大。 2024年,企業生產的紅包超過24億個。
25年間,企業深刻感受到老百姓對紅包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從普通紙張到硬殼紙張,喜慶紅色的色度逐步從單一到豐富,印刷工藝引入了燙金、浮雕。
“一個紅包印製,也是工藝和工業升級的結果。” 楊貴生說。 通過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紅包印製這一傳統產業持續轉型升級,不斷湧現新質生產力。
比如燙金工藝,最早的時候,用手動燙金機,一個工人一天最多完成5000張紙板燙金。 後來,依次發展出半自動的平板燙金機、全自動的平板燙金機。 如今,在車間里,標好圖案的整卷紙張,在傳送機器上一次性就能完成雙色燙金。 “效率換算下來,是早期的10倍還不止。” 楊貴生說,工人只需要在機器邊輕點按鈕即可。
最大的變化是裝袋環節。 楊貴生說,如今車間里10餘條產線,印製好的紅包往裝卸口一擺放,便能被機器“秒”裝入袋,“現在10餘條產線20多個工人實現的產能,換作以前500人也達不到。 ”
紅包產業的蓬勃興盛,也帶來就業。 湖南益陽人陳楚華原來在廣東打工,八九年前,其丈夫姚文輝被永吉紙品看中,招聘回來擔任公司設備管護技術人員,她也回湘就業。 現如今,夫婦倆不僅能陪伴正在邵東上高中的孩子,回老家探親也不過幾小時車程。
相比於在長沙,這裡離家更近,收入也可觀。” 30歲的邵東市仙槎橋鎮青年黃邵安從長沙回到邵東,成為一名燙金機長。 “新設備需要更多他們這樣的年輕人,老師傅帶著,一學就會。” 楊一鳴說。
一封紅紙傳遞喜慶吉祥
“恭喜發財,紅包拿來!” 熱鬧的街市,火紅的燈籠,裝點出邵東市喜慶的新春氛圍,邵東昭陽公園裡,6歲的劉子煜甜甜地給長輩拜年,換得一片開懷大笑。 收紅包拿壓歲錢正是劉子煜的新春期待之一。
“過年時,紅包銷量非常可觀。” 邵東市兩市塘街道港南社區港南路紅包經營戶朱燕飛說,“因為大家都要送祝福。 ”
“紅包承載著長輩對晚輩的關懷。” 67歲的邵東市文化館原館長黃一駿說,一枚小小的紅包,寄寓祝福,傳遞情感,反映出中國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深厚文化脈絡和強大文化紐帶。
電腦螢幕前,尹豔妮還在打磨她的新版紅包設計方案。 今年她要思考的是紅包如何跨界融合,豐富年俗文化內涵,提升其生命力。
豐富年俗文化內涵,也是當前邵陽著力推動的一項工作。 邵陽的灘頭木版年畫,也有“和氣致祥”“年年有餘”等寓意喜慶吉祥的內容。 若二者能結合好,一枚尋常的紅包,既能發揮其實用價值,也能體現藝術價值。
為此,永吉紙品的設計師做了諸多探索。 最終,設計精美的灘頭木版年畫紅包,不僅在隆回“村晚”中被派送出來,還被許多老百姓收藏了起來。
2024年,中國春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中國的春節,世界的非遺,為人們津津樂道。
“其實,我們紅包企業,更能夠真切地感受到這一點。” 楊一鳴說。
農曆新年前,永吉紙品設在浙江義烏的辦事處還不斷接到海外客戶的諮詢,而每年8月到10月,更是幾乎每天都有海外客戶看樣下單。
“一位70多歲的印尼客戶,連續近10年採購紅包後回當地銷售。 她和家人一談起春節就興頭十足。 “在楊一鳴的印象中,這樣的客戶在東亞、東南亞各國還有不少。 公司除了向這些國家供應傳統版的紅包,也會應客戶要求設計一些帶有當地文字的紅包。
這些年,楊一鳴到訪過歐洲、美洲、非洲,看到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依然保留春節這一傳統節日。 節日中諸如收發紅包傳遞祝福等傳統習俗,通過文化脈絡,將彼此聯繫在一起。 “包括收發紅包這樣的年俗,也逐步走出華人社區,走進當地老百姓的生活中。” 楊一鳴說。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