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園林:千年傳承中的自然與文化之美
新華報導\1987創刊
中國園林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商周時期,園林便以「囿」的形式展現其雛形。隨著春秋戰國到秦漢時代的演變,「囿」逐漸演變為融合更多造景元素的「苑囿」,展現出更豐富的景觀層次。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雅士對山水的熱愛推動了自然山水園和私家園林的興起,為園林藝術注入了濃厚的文化氣息。到了明清兩代,園林藝術達到巔峰,皇家園林宏偉壯麗,私家園林則以細膩的小品展現大境界,《園冶》和《長物志》等著作則成為中國園林理論的重要經典。
中國園林一直以自然為根基,融合文化與哲學思想,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在欣賞園林之美時,可以從幾個角度來細細品味。首先,疊山理水是園林的核心。園林中選用的石材,從選石到堆山,必須根據不同的環境和景致,精心佈置,營造出峰巒疊嶂、丘壑幽深的意境。水的表現則多樣,包括映照天空的水面、潺潺流動的流水,帶來靈動的空間感。
![]() |
擷取網路 |
建築則是園林的點睛之筆。亭、廊、橋、坊、閣,這些建築物不僅提供遮蔭避雨的功能,更是觀景的絕佳位置。漫步其中,隨著步伐移動,景色也會隨之變換。借景和框景的手法,通過門窗、洞口等元素,讓觀者從特定角度欣賞不同的美景,增添層次感和趣味性。
楹聯則蘊藏著園林的文化底蘊,彰顯古代文人寄情山水、淡泊明志的情懷。例如,蘇州滄浪亭的「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蘊含著詩意與意境;拙政園的「荷風四面亭」楹聯則描繪夏日荷花盛開、環境包圍的美麗畫面;而網師園的長聯「風風雨雨暖暖寒寒處處尋尋覓覓,鶯鶯燕燕花花葉葉卿卿暮暮朝朝」,則展現四季變換的景致與人們的生活情趣。通過品讀這些文字,可以更深入理解園林所傳遞的文化意境。
中國園林的審美標準早已融入我們的文化血脈。其創作理念「雖由人作,宛自天開」與西方追求幾何對稱的花園布局截然不同。中國園林善用蜿蜒的小徑、錯落的亭台樓閣,營造出含蓄內斂的東方意境。透過漏窗投射的竹影,猶如文人畫中的留白,將「不全之全」的美學智慧展現得淋漓盡致。這種設計理念,不僅是仿畫的結果,更是中國人看待世界哲學思維的體現。
園林不僅是避世的桃源,亦是入世的象徵。每一處景觀都反映著道德人格的象徵意義。如今,現代人在追求「詩意棲居」的同時,也將傳統園林的元素融入城市生活中。例如,用混凝土模仿太湖石的皺褶,運用數位投影技術展現水景,將傳統的借景手法轉化為城市山海的景觀框取。這不僅是對傳統的傳承,也是對「慢生活」的追求。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這種融合展現了人們對精神家園的持續渴望與追尋。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