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臺中市原住民社會文化住宅第一期開發基地定點祈福活動」
我國官方認定之臺灣原住民族計有 16 族群,分佈於臺中29 個行政區,原住民族璀燦多元文化,為本市重要文化特色,亦是臺灣重要文化資產。
依本市戶政資料統計,109年11月份本市原住民人口數達3萬5,265人,以和平區最多;本市原住民人口由99年底逐年增加致3萬2,146人,計增加3,119人,占市總人口1.25%;以行政區域分,和平區(原住民自治區)計有4,304人,為單一行政區原民人數最多,都會地區則計有3萬961人(以太平區3,202人及北屯區2,907人較多);各族群別分則以阿美族10,511人最多,其次為泰雅族9,344 人、排灣 6,768人與布農族4,664人。
臺中市原住民族人口因就學、就業及婚姻關係等因素,遷居都會區之原住民人口日漸增加,而依據本市戶政統計,原住民族88%人口居住於都會區28行政區,足見本市係一族群融合,共榮共存的城市。
依據行政院主計處99年人口及住宅普查總報告,臺中市原住民租屋率(39.6%),為臺中市一般民眾(17.4%) 1倍以上。再依106年臺灣原住民經濟狀況調查中,臺中市原住民自有住宅率為54.83%,於六都中僅高於臺北市的43.88%,顯見臺中市原住民族對於政府支援住宅之輔助或社會住宅需求相較其他地區都來的迫切。經濟相對弱勢的原住民,無多餘資金於都會區購屋,而水漲船高的房屋租金,加重原住民經濟負擔,生活痛苦指數偏高,居住環境品質仍待改善。另原住民共同生活人數在3~6人佔64.89%,在1~2人僅佔21.45%。同時,依據本案團隊訪談原住民代表,在外出租也以家庭為主,少見個人,可見原住民共同生活係以「家庭」為大宗。
離開祖居部落,遷居都會區之原住民,為適應都市生活,對於部落的生活慣習及傳統祭儀的認知漸漸模糊;而散居在城市不同角落的原住民,因原有傳統社會個人與部族宗親關係的式微,減弱可相互依存的社群組織力量,致使生活打拚更顯艱難。
為提升臺中市原住民社會福利,及解決大多數原住民居住問題,並有效推動原住民傳統文化傳承與保障,依據住宅法第2條第4項規定「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視原住民族教育及語言文化等傳承發展需要,會同主管機關、興辦或獎勵民間興辦,專供原住民承租之社會住宅」,考量有效利用公部門閒置土地及案件辦理時程,爰擬採用臺中市沙鹿區平等段533、544地號等2筆土地作為本市第一期原住民專屬社會文化住宅興建基地,霧峰區錦州段687、688、688-1、688-4、1399地號等5筆土地則作為第二期原住民專屬社會文化住宅興建基地,上開二期原住民專屬社會文化住宅興建案,本府原民會業已報請中央原住民族委員會陳轉行政院將二案公共設施列入前瞻計畫補助範疇,至於建物主體經費,則報請109年初本市住宅基金融資及內政部補貼支應,本府將戮力於111年11月底前完工。
本次原住民社會文化住宅第一期基地定點祈福活動計畫,擬藉由祈福儀式活動喚起各界對於都會區原住民族人居住問題的重視,進而建構負擔合理、自由舒適的生活環境,積極提出區位、建物、機能佳及租金公道等特色的原住民社會文化住宅,並依據「好社福」、「好會秀」、「好住處」、「好宅居」的「共好計畫」除房屋硬體設備的提供外,更透過社福(托老、托幼、課輔)、醫療、青年育成、社造與經濟產業等服務資源的導入,讓原住民有更安全與穩定的生活環境,並協助其逐步與社會接軌,提升居民生活安定度。
臺中市政府原民會爰辦理「2019臺中市原住民社會文化住宅第一期開發基地定點祈福活動」,除讓原住民族表達對祖先追思與崇敬外,並藉此機會提供原住民族群一個文化傳承的場域,促進原住民族自我認同、保存使命,凝聚族群向心力,期許藉由本活動辦理,積極提升「居住環境品質」、「多元居住協助」與「健全社宅租屋機能」,建立一個安居、安心與安全的市居環境,擴大都市原住民族的參與性,熱絡原住民族意識的功能延伸!
活動目標
一、原住民社會文化住宅基地之祈福祭儀,係以「傳統」、「創意」及「共享」的組合,藉由傳統歌謠舞蹈的展演及文化活動之體驗交流,兼具教育性與文化傳承的雙重意義,展現原住民族文化特色與優良的典範。
二、喚起各界對於都會區原住民族人居住問題的重視,進而建構負擔合理、自由舒適的生活環境,積極提出區位、建物、機能佳及租金公道等特色的原住民社會文化住宅。
三、祈福祭儀象徵原住民族文化之精神,它充滿了生命與活力,除向祖靈的眷顧表達感恩之外,更藉此拉近族群間的距離,增進團結意志,更可教育後代重視本族文化並傳承文化之傳統意義。
指導單位
原住民族委員會。
臺中市議會。
臺中市政府。
承辦單位:臺中市原住民族頭目長老傳承交流協會。
協辦單位
臺中市政府地政局。
臺中市政府都發局。
臺中市政府社會局。
臺中市政府運動局。
臺中市政府水利局。
臺中市政府建設局。
臺中市沙鹿區區公所。
臺中市各原住民團體。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讀者留言內容不代表《新華報導》立場
3、《新華報導》也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