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4個孩子就有1個異常?台中市府「天羅地網」揪出隱形危機,守護遲緩兒黃金治療期
新華報導\1987創刊
當一個孩子安靜不語,是天生內向,還是發展遲緩的警訊?當孩子視力模糊,是短暫疲勞,還是錯過就無法挽回的黃金治療期?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潛藏著許多不易被察覺的「隱形危機」。為此,台中市政府衛生局正悄然編織一張從醫院診間到幼兒園教室的「兒童健康安全網」,決心不讓任何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關鍵時刻中落單。
今(13)日,一場名為「兒童發展篩檢工作坊」的會議在衛生局舉行,與會者囊括了兒科醫師、家庭醫師、社政單位及各大診所協會代表。這並非一場例行公事,而是一次關鍵的「戰略會議」,核心目標只有一個:如何更早、更準確地辨識出發展遲緩的孩童,並啟動無縫接軌的療育支持系統。
衛生局長曾梓展在會中拋出沉重但關鍵的呼籲:「孩子的黃金療育期,一天都不能等!」這句話背後,是令人心驚的數據。自中央推動新增兒童發展篩檢以來,台中市在半年內就篩檢了近五萬人次,利用率顯著提升。然而,更驚人的數字來自市府加碼推動的「學齡前整合式兒童健康檢查計畫」。
這項計畫直接將醫療團隊派入幼兒園,為超過兩萬名中班學童進行健檢,篩檢率高達98%。結果發現,竟有高達28.5%的孩童,也就是將近每四個孩子就有一個,在複檢後確認異常。其中,視力問題是最大宗,佔了21.1%,其次為泌尿生殖與體格生長問題。更值得關注的是,有178位孩子,在這場「前哨戰」中,被初步辨識出具有發展遲緩的徵兆。
這些冰冷的數字,代表著一個個可能被忽略的家庭與焦急的父母。衛生局深刻體認到,單靠中央每隔數年一次的健檢,遠遠不足以應對潛在的風險。因此,台中市府堅持「發展篩檢」與「入園健檢」雙軌並進的策略,前者由家長主動帶往院所,後者則由市府主動出擊,兩者互補,形成一道幾乎沒有空窗期的防護網。
這場工作坊的意義,便在於強化這張網絡的每一個節點。從第一線醫師的辨識能力,到院所間的通報流程,再到與社政、教育單位的跨領域合作,每一個環節都必須緊密相扣。衛生局的目標清晰而堅定:要做到「隨處可篩、安心轉介」,讓家長不再求助無門,也讓每一個需要幫助的孩子,都能在稍縱即逝的黃金治療期內,獲得最即時、最適切的早期療育服務,為他們的人生,爭取一個最公平的起跑點。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