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的門面
「清泉崗機場」曾國鈞拍攝
約在7、8年前有一次出國到「清泉崗機場」,下車的門口邊有5、6個大陸人正在抽煙,聽到他們的對話:
「這個機場是三流的。」
「哪有,連個流都沒!」
「居然有民宅就在機場門口,那麼近。」
「你看,那邊窗口還亮著衣服呢!」
幾個人面帶微笑、嘴角揶揄的態度,好像也故意講給擦身而過的路人聽似的。平頭加上黝黑的膚色,不是很有體面的穿著,抽菸及彈煙灰的姿勢,讓人感覺就不是很有文化水平。但他們講話的內容和輕蔑的態度,卻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中。
「一個韓戰打出一個日本」、「一個越戰打出一個台灣」。
清泉崗機場原是軍用機場,民國60年前後是最盛時期,因越戰關係有大批的美軍進駐,也是美軍休假、戰鬥機、直升機維修中繼站,衍生周遭發展出因應美軍渡假的消費商店,其中以中清路的酒吧最多,是美軍「報復性」消費的指標地點,因渡完假又要投入戰場,許多美軍永遠不再「蒞臨」了。
民國93年「水湳民用機場」遷至「清泉崗」,105年更名為「台中國際機場」,其間國內航廈擴建為國際航廈,航廈空間增加了一倍多,但比起一般的國際機場規模仍屬「小家子氣」。
最格格不入的是在機場前的民宅,約有100戶左右的4樓舊屋,隔著20米道路擋在機場門前位置,國際觀光客出了機場,首先眏入眼簾的就是窗口曬衣飛揚的住宅。
其實台中國際機場周邊地區,整體開發計畫已進行很久了,只「聽到樓梯響未見人下來」,規模有85公頃的也有122公頃的,更有中長期的840公頃的。有台中市政府的規劃的,也有交通部民航局規劃的,最大的障礙就是軍方。
自從「水湳民用機場」遷至「清泉崗」以來,民用機場和軍用機場就一直呈現拉鋸現像,民用機場步步進逼,軍用機場堅守地盤慢慢退讓,許多計畫案送到行政院,往往國防部(軍方)有意見,退回再協商。最主要的關鍵無非是民用方需要土地,軍方基於安全理由,不輕易釋放土地。
去年,有一次和宏恩醫院的院長吳子鈞醫師同時出國,在2樓登機口,從窗口往外望,近在眼前的是那一排排的民宅,吳醫師也認為一個國際機場的門口,有那些破舊的民宅實在有礙觀瞻,還有進入機場的主要道路(中航路)只20米寬也太小。
我向吳醫師表示,不管哪一個計畫的規劃案,都必須拆除那些舊民宅,做為航站大樓擴建使用,並須拓寬機場前主要道路(中航路),至於如何拆遷並安置那些住戶,就端視政府的做為了,何時可以執行更在未定之天。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讀者留言內容不代表《新華報導》立場
3、《新華報導》也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