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關稅組合拳」震驚全球:一手揮大棒,一手延緩期,究竟打什麼算盤?
新華報導\1987創刊
美國總統特朗普再次以其特立獨行的行事風格,在全球貿易舞台上掀起波瀾。當地時間7月7日,他不僅向包括日韓在內的14個國家發出關稅威脅信函,隨後又簽署行政令,將「對等關稅」的暫緩期延長至8月1日。這套「軟硬兼施」的組合拳,讓外界霧裡看花,究竟特朗普葫蘆裡賣的什麼藥?分析人士指出,這背後不僅是其「美國優先」的經濟戰略,更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談判策略,旨在最大限度地施壓貿易夥伴,以期達成有利於美國的貿易協定。
在過去的三個月裡,美國就加徵所謂「對等關稅」與多個貿易對象進行了艱難的談判,但進度顯著不及美方預期。目前僅與英國、越南達成貿易協定,且協議細節仍待敲定,而與歐盟、日本、韓國、印度等主要貿易夥伴的談判則進展艱難。面對這種局面,特朗普選擇了再次祭出關稅大棒。
當地時間7日,特朗普公開致信14國,威脅將從8月1日起對其進口產品徵收高額關稅。其中,日本、韓國、哈薩克、馬來西亞、突尼西亞將面臨25%的關稅;波黑、南非30%;印尼32%;孟加拉國、塞爾維亞35%;柬埔寨、泰國36%;老撾、緬甸則高達40%。這份清單涵蓋了亞洲、非洲等多個地區的國家,顯示出特朗普政府在全球範圍內推行其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決心。
特朗普在寫給日本首相石破茂和韓國總統李在明的信中,再次強調了其對貿易逆差的不滿,並聲稱25%的關稅遠低於消除逆差所需的水準。他同時警告,如果這些國家以提高關稅作為回應,美國也將在現有基礎上追加同等幅度的關稅。然而,他也為這些國家提供了一條「免稅」之路:只要這些國家的企業選擇在美國境內建造或生產產品,美國將不會徵收關稅,並承諾將以最快的速度予以批准。這無疑是特朗普政府吸引外資、促進美國本土製造業發展的慣用手段。
特朗普表示,貿易逆差已對美國經濟乃至國家安全構成重大威脅,因此必須作出改變。他強調,此項關稅將獨立於各類行業性關稅,並且任何試圖通過第三國轉運來規避該關稅的做法,也將被徵以更高的關稅。這表明特朗普政府對關稅政策的執行將採取更為嚴格和全面的態度。
然而,就在特朗普發出關稅威脅的同時,他又簽署行政令,將「對等關稅」的暫緩期從7月9日推遲到8月1日。這看似矛盾的舉動,實則透露出特朗普政府的談判策略。一方面,透過高額關稅的威脅,迫使貿易夥伴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出讓步;另一方面,延長暫緩期則為談判保留了彈性空間,避免因時間過於緊迫而導致談判破裂。在剛剛過去的週末,包括財政部長貝森特在內的美方高官頻繁表態,一方面施壓貿易對象加快談判步伐,另一方面暗示未能如期達成協定的國家可選擇延長談判截止期限,這也印證了美方「邊打邊談」的策略。
目前,各國對特朗普的關稅威脅反應不一。南非總統拉馬福薩表示將繼續通過外交管道推動與美國建立更加平衡、互惠的貿易關係,並注意到美國政府承諾關稅稅率將根據雙方談判結果進行調整。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則表示,歐盟在關稅問題上「準備好與美國達成一項原則性協定」,但若談判失敗,歐盟將堅決採取反制措施以保護歐洲經濟。日本與美國已進行多輪談判,但仍未取得突破,日本首相石破茂表示將「堅定立場」,捍衛自身利益。韓國總統李在明則坦言與美國的談判非常困難,但仍將盡最大努力達成以韓國國家利益為中心、務實共贏的結果。印度方面則已向世界貿易組織通報,計劃對部分美國產品徵收報復性關稅。越南則建議美方儘快承認其市場經濟地位,並取消對越部分高科技產品的出口限制。
美國媒體分析指出,提高商品關稅最終將導致美國消費者支付更高的價格。例如,去年美國進口的鉑金約有一半來自南非,而南非將面臨30%的關稅;去年馬來西亞是美國進口半導體的第二大來源國,美國從馬來西亞購買了價值180億美元的半導體,這些成本最終都可能轉嫁給美國消費者。美聯社報導稱,這些信件並非特朗普就關稅問題發表的最終決定,只是這場關稅鬧劇的又一集,導致全球擔憂經濟增長放緩。報導認為,關稅使美國和其他國家更容易陷入衰退,但特朗普卻堅信關稅會恢復美國國內製造業並能為他的「大而美」減稅法案提供資金。
受此消息影響,美國股市當日收盤下跌,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收盤下跌422.17點,跌幅0.94%,標準普爾500指數收跌0.79%,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收跌0.92%。市場擔憂正在加劇,投資者擔心若貿易戰再次升溫,今年早些時候金融市場暴跌的混亂局面可能重現。特朗普的這場「關稅遊戲」,無疑將對全球經濟帶來更多不確定性。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