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引風、增綠、留藍」:打造幸福宜居的城市新典範
新華報導\1987創刊
![]() |
中市「引風、增綠、留藍」減緩熱島效應_盧市長:讓市民生活在幸福宜居的環境! |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嚴峻挑戰,都市熱島效應日益加劇,如何為城市降溫成為當務之急。臺中市在市長盧秀燕的帶領下,推動「引風、增綠、留藍」永續城市計畫,歷經六年半的努力,不僅成為臺中市規模最大、最完整的綠化降溫施政計畫之一,更獲得中央與其他縣市的肯定與借鑒,致力將臺中打造為永續宜居的幸福城市。
「引風」:讓城市呼吸的風廊設計
![]() |
都發局李局長進行專案報告 |
臺中市的「引風」策略,旨在透過都市規劃與建築設計,引導自然風進入城市,帶走熱氣。都發局長李正偉指出,臺中市最熱的區域集中在市區與大里區,與海線等郊區存在約3.5度的溫差,顯示都市熱島效應的顯著性。為此,市府透過地界退縮、管制建築立面寬度等方式,營造通風散熱的環境。此外,臺中市更在都市更新建築容積獎勵辦法中,創六都之先引入「城市風廊」概念,以「基地通風率」作為評估指標,鼓勵建築業者在設計中納入風廊,提供2%至8%的容積獎勵,增加民眾申請都市更新的誘因,藉此提升城市通風舒適性。
「增綠」:擴大綠覆率,為城市披上綠衣
「增綠」是臺中市降溫計畫的核心策略之一。透過「美樂地計畫」,臺中市的人均綠地面積已提升至每萬人9.46公頃,躍升六都第二,超越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標準。 盧市長表示,自她上任以來,已新增近200座公園。 建設局長陳大田進一步說明,市府不僅透過美樂地計畫提升綠地面積,更與企業合作推動「都市退燒全民植樹行動計畫」,例如與台積電合作推動大安造林及台74高架橋下綠化,優化朝馬路至建國路段。 此外,臺中市也攜手建商綠化西屯、大里等地逾5萬平方公尺,營造低碳引風綠廊道。
![]() |
建設局陳局長進行專案報告 |
值得一提的是,臺中市將鄰避空間轉型為公園,例如垃圾掩埋場轉型為馬卡龍公園、肉品市場轉型豬事圓滿公園等。 此外,臺中市更打造了全長21.7公里的「綠空廊道」,活化鐵路高架化後的舊有鐵道空間,成為全臺最長的橋下空間,提供民眾步行、跑步和騎車的城市走廊,串聯豐原站至大慶站,跨越6個行政區、10個台鐵站點。 截至目前,臺中市公園及行道樹數量已達23萬7,239棵,為六都第一。
「留藍」:水岸活化,涵養城市生命力
「留藍」策略著重於水資源的維護與活化,透過水域的引入與改善,達到降溫、抗旱、捕碳等多重效益。水利局長范世億分享,綠川興大段透過整體複層林相營造,汰除部分黑板樹並新植原生種喬木超過400棵,提升近30%的綠覆率,並設置地下儲水設施,透過貯存、滲透、過濾、蒸發等方式延遲逕流,以涵養水源並降低都市熱島效應。 此外,大智排水則透過植栽生態改善既有河岸兩側環境,增加都市防洪韌性,並在水防安全原則下,減量結構堤防,新建河道休憩設施、近水平台及休閒步道等。
宜居建築:立體綠化,將綠意帶入生活
![]() |
水利局范局長進行專案報告 |
臺中市也積極推動「宜居建築」,透過相關獎勵辦法鼓勵業者打造城市風廊及多元立體的綠化環境。 自法令發布至114年5月底,宜居建築建照核發計287案,完工45案,因設置宜居設施增加11,024棵小喬木,總數達29,119棵喬木,宜居固碳當量增加4,642公噸,總固碳當量增加20,768公噸。 增植喬木數約等同增加7.3座文心森林公園,或約等同增加551座小型鄰里公園。 這些數據顯示,臺中市在建築層面也積極響應綠化降溫的目標,將綠意融入市民的居住空間,從垂直綠牆、中庭綠地到綠能屋頂,整體環境更具永續性,不僅能改善都市熱島效應,也提升住民休閒生活空間,打造更舒適宜人的都市景觀。
盧市長強調,全球極端氣候加劇,都市熱島效應愈發嚴峻,城市降溫已是重要課題。臺中市的「引風、增綠、留藍」計畫,不僅是她的重要政見,更是市府團隊跨局處協作、全力執行的成果,為臺中市民打造了一個永續且宜居的城市環境。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