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博愛座」的道德綁架!立院三讀拍板更名「優先席」,一場由座位引發的社會寧靜革命
新華報導\1987創刊
長久以來,在台灣公車與捷運上那幾張深藍色或紅色的「博愛座」,既是文明的象徵,卻也意外成為社會對立與道德焦慮的引爆點。如今,這一切將迎來歷史性的轉變。立法院院會今(15)日三讀通過了《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的關鍵修正案,決議將「博愛座」正式更名為「優先席」,並將其使用對象從過去模糊的「老弱婦孺」,明確擴大為「身心障礙者或其他實際需要者」。這不僅是一個名詞的更迭,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觀念革新,試圖為因讓座爭議而緊繃的公共空間,重新注入尊重的暖流。
此次修法的核心,直指多年來「博愛座」所引發的無數爭議。從外表看不出需求的年輕人,即使身體不適、懷有初期身孕或經歷了一天疲憊的勞動,也常因坐在博愛座上而遭受旁人異樣的眼光,甚至被拍照公審、當眾指責。這種無形的道德壓力,使得「博愛座」變成了「不敢坐」,完全背離了其設立的初衷。正如推動修法的民進黨立委林月琴所言,這次修法就是要回應這種社會矛盾,讓座位的精神回歸到「需求」,而非「年齡」或「外貌」的標籤。
根據三讀通過的新法條文,未來所有未設對號座的大眾運輸工具,仍需維持設置至少總座位數15%的「優先席」。這些座位必須設置在靠近車門、出入口的便利位置,並確保地板平坦無障礙,以利真正有需要的人士使用。更重要的是,法案的附帶決議中,要求交通部與衛福部需聯手設計全國統一的「優先席圖示」,並透過廣播提醒等多元方式加強宣導,從視覺到聽覺,全面深化民眾對於「優先」而非「專屬」的理解。
這次更名,象徵著台灣社會正試圖從僵化的道德教條,走向更具同理心與彈性的公民素養。未來,「優先席」將不再是特定族群的專利,而是保留給任何一位「當下有實際需要者」的溫柔角落。它傳遞了一個清晰的訊息:當你沒有迫切需求時,可以安心就座,但當身旁出現了比你更需要這個座位的人,無論他是拄著拐杖的長者、挺著孕肚的婦女,還是那位臉色蒼白、你看不到其內在病痛的年輕人,都請發自內心,將這份便利禮讓出去。這場由一個座位名稱所啟動的寧靜革命,考驗的正是整個社會的同理心與互助精神,期盼能為台灣的公共運輸文化,翻開更為和諧與溫暖的新頁。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