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動百年孤寂的轉盤!台灣第一道聲音竟是客家八音,留聲機揭開被遺忘的愛情故事
新華報導\1987創刊
在數位串流如空氣般無所不在的今日,你是否還記得,聲音曾經需要透過繁複、近乎儀式的程序才能被聽見?台中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於東勢客家文化園區,精心策劃了一場名為《留下台灣第一聲音~曲盤裡肚个客家愛情音樂同日常》的特展,邀請世人暫時放下手機,一同搭上留聲機的時光列車,重返那段屬於蟲膠唱片的黃金歲月。
這不僅是一場展覽,更像一趟深刻的文化考古。當策展人林太崴與已故音樂人李坤城的長子李卓軒,小心翼翼地將那片脆弱的蟲膠唱片放上轉盤,親手搖轉那沉重的發條,隨著鋼針輕觸溝槽,沙沙聲中流洩出的,竟是1914年灌錄、台灣歷史上第一張商業唱片中的客家八音《一串年》與《大開門》。那略帶斑駁卻依舊昂揚的旋律,瞬間穿透百年時空,將現場所有人拉回了那個動盪與創新並存的日治時期,見證了台灣流行音樂的濫觴,竟是由客家音樂所開啟。
市府客委會副主委魏瑞伸在開幕式上感性地說,這場特展的核心,是透過聲音去觸摸歷史的溫度。每一張78轉的蟲膠唱片,都封存著一個三分半鐘的時空膠囊。策展人林太崴形容,聆聽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場迷人的儀式:費力搖轉20多圈的把手、謹慎更換磨損的鋼針,這份對聲音的敬畏與珍惜,在速食文化中早已蕩然無存。然而,正是在這份「不便」之中,藏著一個時代的萬花筒,窺見了當時的音樂、文學、美術與戲劇如何交融,重現了台灣文化曾經的盛世風華。
展覽中,從台灣第一家唱片公司的成立背景,到《上山採茶》、《勸青年節浪費》等經典客家歌謠的流行,每一件展品都在訴說著那個時代的日常與情感。這些歌曲不僅是娛樂,更是社會的鏡像,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樣貌與價值觀。李卓軒先生播放父親珍藏的唱片時,分享的已不僅是音樂,更是一份跨越世代的文化傳承與記憶。
這場展覽將持續至年底,它不僅僅是物件的陳列,更是一次深刻的感官體驗。主辦單位貼心地設置了手寫留言區與留聲機體驗區,讓觀者不只是被動的觀看者,更能親耳聆聽、親手觸摸那段歷史的餘溫。在快速變遷的時代洪流中,這場展覽提供了一個沉靜的錨點,提醒我們回望來時路,重新認識這片土地上,那既質樸又豐沛的多元文化底蘊。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