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偷走了城市的聲音?藝術家把廢棄碗盤變畫布,邀你「看見」台中的風聲與蟲鳴
新華報導\1987創刊
在一個視覺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有多久沒有靜下心來,好好「聆聽」我們所居住的城市?台中市政府文化局在大墩文化中心推出了一檔極為特別的展覽《聲紋風景》,藝術家曾偉豪不使用顏料與畫布,而是邀請市民捐出家中廢棄的鍋碗瓢盆,將這些充滿生活記憶的器皿,轉化為承載城市聲音的獨特載體。
走進展場,你不會看到傳統的畫作或雕塑,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盛著清水的舊器皿。然而,當你靠近,奇妙的事情發生了。水中泛起一圈圈規律的漣漪,彷彿有看不見的手指在水面輕點。這,就是被轉譯成視覺的「聲音」。藝術家播放著市民們親自錄下的、屬於台中的自然之聲——大坑步道的風聲、筏子溪的流水、望高寮的蟲鳴。這些無形的聲波,透過裝置的傳導,化為水面可見的震動與節奏,讓觀者第一次真正「看見」了聲音的形狀。
這場展覽的核心,是對「永續」議題一次詩意而深刻的提問。文化局主任祕書蕭靜萍在開幕式上指出,這檔展覽超越了單純的藝術欣賞,它引導我們反思人與環境的關係。藝術家曾偉豪長期專注於聲音的能量轉譯,他認為,聲音是紀錄環境最真實的數據,是一座城市最珍貴的集體記憶。當市民將家中不再使用的器皿捐出,參與共創,這本身就是一種循環與再生的行動,讓原本可能被廢棄的物品,承載了新的藝術生命與文化意義。
展覽中最具儀式感的作品《祈聲》,靈感來自森林。觀眾可以將寫著心願的紙條或撿拾的落葉投入玻璃瓶中,裝置會透過自然的音頻使其震動,個人的情感彷彿化為可視的軌跡,完成了一次與自然的無聲對話。這件作品溫柔地叩問著我們:在汲汲營營的生活中,我們是否還願意傾聽環境的細語?又是否渴望讓自然「聽見」我們內心的聲音?
策展人陳一凡表示,這場展覽的巧妙之處,在於讓觀者從被動的「旁觀者」,轉變為主動的「參與者」與「共鳴者」。我們聽見的,不僅是裝置發出的聲響,更是一種「我們該如何與這個世界共存」的深層呼喚。它提醒我們,真正的永續,並非僅僅依賴政策與制度,而是源自於重建我們對自然那份最原始的情感與連結,讓愛護環境從一種口號,內化為一種生活的態度。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