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市環保局「懶查驗、勤開罰」經濟與環境兩頭輸 朱暖英:應該「勤查驗、少開罰」創造雙贏
朱暖英市議員要求環保局要有防範未然的心態,不容有管理與查驗的疏漏。呼籲市府官員不要直到出了事,心裡抱持亡羊補牢,祭出了罰單就大化小、小化無草草了事。
鄭杰◎臺中報導
臺中市已是全臺第二大城,市民對於健康環境要求是愈加重視。林佳龍市府團隊近四年下來,強力放送打造臺中為宜居城市。在「宜居城市」的形象宣傳之下,臺中市健康環境的問題,好像有了十足改善;看似在告訴市民有了市政府的把關,請別再為健康環境多心。但事實上,林佳龍市府把關的健康環境,是否真的沒有問題?這個問題,引起了市議員朱暖英的關注。
朱暖英市議員說健康環境是市民最基本也是最小的要求,不外乎是要求市府對空氣與水做好把關。但在環保局管理之下,空氣汙染依舊是無法令民眾放心。在城市健康環境的問題上,市府繼續主張空氣汙染並沒有想像中嚴重;且更出現空汙防制已有突破,全臺城市排行進步最多的論調。不過,這樣的說法與市民的感覺,顯然有著嚴重差距。市民對空氣品質的不滿與日俱增。但現在竟然連水汙染防治都出問題,真令人傻眼。
朱暖英引述資料說,106年事業廢水汙染管制情形,顯示臺中市事業廢水列管數有2400餘家,管制的量為六都之中前段班。但去年的臺中市查驗數只有680個在六都墊底,遠不及查驗數倒數第二的桃園市,查驗量差桃園市接近快一倍,整體抽查比率只有27.98%是全國最低。相較臺北市的事業水汙染防治來看,列管有599家,查驗數有1807次;其抽查比率為301.67%,抽查比率足足是臺中市10倍。
市議員朱暖英指出,臺中市環保局管制家數雖多,表面上看起來市政府有在把關;但實際上,查驗數明顯落後於其他五都。借鏡臺北市經驗為例,採取了「多查驗」的作法,增加查驗次數,嚇阻廠商以身試法,就能減少裁罰。形成以「嚇阻代替處罰」,自然讓違法事件減少,相對降低開罰的次數,從旁輔導受罰廠商作改善,最終有效達到解決水汙染防治的問題。
不過,臺中市政府卻是反其道而行,「查驗少」,裁罰數卻是六都最多,這樣的作為是否可以達成水汙染防治的目標,捍衛環境水質的潔淨,令人質疑?臺中市查驗次數六都最少,罰單開立六都最多,市府的目的好像只有罰錢,對水質環境的保護,完全不在意。
朱暖英市議員要求環保局要有防範未然的心態,不容有管理與查驗的疏漏。呼籲市府官員不要直到出了事,心裡抱持亡羊補牢,祭出了罰單就大化小、小化無草草了事。結果還不是罰了再罰,廠商收到罰單無奈,水環境也受到破壞,無法復原。政府雖收到大筆的罰鍰進帳,但是工商經濟輸,自然環境也輸。健康環境若是持續沒有止盡的破壞,將沒有人會是贏家。「宜居城市」在這樣的環境防治心態之下,恐怕只會是一座形象美麗的空殼子,名實不相符。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讀者留言內容不代表《新華報導》立場
3、《新華報導》也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