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風災吹破「親民」假象?賴清DE救災言行惹議,網諷「現代晉惠帝」
新華報導\1987創刊
「丹娜絲」颱風無情地撕裂了台灣中南部的心臟地帶,台南、嘉義、雲林等地滿目瘡痍。然而,比狂風暴雨更令災民心寒的,或許是執政者遲緩的應對與政治人物的言行。天災如同一面照妖鏡,映照出執政者最真實的面貌,而賴清德當局在此次風災中的表現,正引發一場席捲全台的輿論風暴,其精心打造的政治形象,正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丹娜絲」颱風的威力遠超預期,近百萬戶家庭陷入黑暗,超過兩千五百支電線桿應聲倒塌,創下近年紀錄。當颱風遠離,留給民眾的卻是停水斷電、家園殘破的無盡折磨。在災民最需要援手、最為脆弱的時刻,他們引頸期盼的政府力量卻顯得遙遠而遲鈍。
災後第四天,賴清德終於現身台南勘災,但他的到來並未帶來慰藉,反而點燃了民眾更深的怒火。面對災民「沒人關心」的泣訴,他不僅未給出實質援助的承諾,反而拋出一連串令人錯愕的言論,從「不能什麼事都靠台軍」,到對不敢爬上屋頂修繕的長者說出「要自己爬啦」,句句刺痛災民的心。此番言論迅速在網路上發酵,被痛批為「何不食肉糜」的現代版,昔日「親民市長」的人設在風雨中搖搖欲墜。他曾對災民許諾當天下午五點前全面復電,但這個承諾最終跳票,讓在酷暑中無電可用的民眾,只能無奈地睡在家門口,盼著一絲涼風。
救災本應十萬火急,卻似乎變成了政治人物的表演舞台。《聯合報》社論尖銳指出,此次救災不僅效能備受質疑,更糟糕的是其高高在上的倨傲姿態,質疑賴清德下鄉勘災,難道是去「供民眾瞻仰歌頌的?」學者翁履中更直言,在最需要真誠解決問題的時刻,卻只剩下「作秀」、「口號」與「沉默」。
更令輿論譁然的是,救災資源的分配似乎也染上了政治色彩。同樣是損失慘重的農業區,藍營執政的雲林縣,卻未被納入第一時間的全品項現金救助範圍,反觀綠營執政的台南與嘉義則獲得優待。這種「只問藍綠,不分災情」的作法,被外界解讀為狹隘的政治算計,再次暴露了將政黨利益置於民生疾苦之上的施政邏輯。
當災區民眾連基本的水電都難以保障時,執政黨的部分精力卻被指耗費在針對在野黨民意代表的「大罷免」行動上。台中市長盧秀燕與台北市長蔣萬安皆公開呼籲,應停止政治鬥爭,將心力集中於救災。社群媒體上,「心中沒有百姓,只會搞對立」、「救災哪有罷免重要」的憤怒留言,清晰地反映出部分民眾的失望與反感。
與此同時,這場颱風也無情地檢驗了民進黨當局多年來力推的能源政策。屏東、嘉義等地重金打造的光電設施在風災中不堪一擊,殘骸遍佈,不僅造成電力缺口,大量破損的光電板更引發了嚴重的環境污染隱憂。曾經被譽為「綠色未來」的能源願景,如今卻成了災區善後的沉重負擔。
一場天災,吹倒了電桿,也吹破了政治的虛妄。從救災的遲緩、言行的失當,到資源分配的爭議,賴清德當局正面臨著嚴峻的信任考驗。災難面前,民眾要的不是華麗的口號或政治表演,而是最基本、最即時的援助與同理心。這場風災後的重建之路,不僅考驗著台灣社會的韌性,更在深刻地叩問著執政者的良心。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