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捷運共構開發可行嗎?專家點關鍵:土地整合、法規突破、設計挑戰
新華報導\1987創刊
台中捷運綠線通車後,沿線車站周邊開發備受關注。近期有議員提出「捷運車站與商業大樓共構」議題,支持者認為可提升土地利用價值、帶動商圈發展,但反對者擔憂衍生交通壅塞與居住成本上升等問題。專家分析,此模式雖具潛力,但須克服土地整合、法規限制與技術門檻三大挑戰。
為何適合結合?三大潛在效益
1、人流變金流:捷運站每日穩定人潮可為商業設施帶來消費基礎,如日本東京「澀谷站」、新加坡「政府大廈站」均為軌道經濟典範。
2、複合機能提升便利性:結合商辦、購物、轉乘功能,符合「大眾運輸導向發展(TOD)」趨勢,減少私人運具使用。
3、城市形象升級:地標型共構建築可塑造現代化都市意象,如臺北捷運「板橋站」與環球購物中心的成功案例。
面臨哪些困難?實務挑戰一次看
1、土地產權複雜:
捷運用地多屬公有,若與周邊私有地整合開發,需協調地主、建商與市府三方利益。
議員指出:「如文心路沿線土地零碎,整合難度高,市府應主導規劃避免零散開發。」
2、法規限制待突破:
現行《大眾捷運法》對聯合開發的容積獎勵、建蔽率等規定缺乏彈性,可能降低投資誘因。
都發局坦言:「需修訂《臺中市都市計畫細則》,並參考雙北『捷運聯合開發辦法』制定專章。」
3、工程技術門檻:
捷運結構安全標準嚴格,商業大樓施工時須避免震動影響軌道,機電管線整合也需特殊設計。
土木技師公會理事長李明峰舉例:「如臺中捷運G9a站(市政府站)下方有潛盾隧道,共構需精密計算載重與位移。」
4、交通與環境衝擊:
部分居民擔憂大型開發加劇周邊道路負荷,議員建議:「須同步規劃接駁路網與停車空間,避免重演七期百貨商圈塞車亂象。」
國際經驗 vs. 臺中現況
東京「六本木之丘」模式:以捷運為核心打造垂直城市,但臺中缺乏大型開發商主導,需市府積極招商。
新加坡「星耀樟宜」啟示:透過公有地招標引入民間創意,但臺中需強化投資誘因(如延長地上權年限)。
在地挑戰:中捷運量仍低於北捷(日均約5萬人次),商業規模需審慎評估,避免過度開發。
市府回應:優先推動「車站專區」試點
交通局長葉昭甫表示,正評估將「G5松竹站」、「G13豐樂公園站」列為首波共構試點,因周邊公有地比例高、商業需求明確。未來將透過以下策略推動:
1、修訂「TOD自治條例」提高容積獎勵,吸引開發商投標。
2、導入「智慧化人流管理系統」,即時監控車站與商場動線。
3、舉辦公民論壇蒐集居民意見,確保公共利益優先。
民間聲音:期待與疑慮並存
支持方:逢甲商圈發展協會理事長王朝藝認為:「共構能分散逢甲夜市人潮,帶動舊市區再生。」
反對方:西屯區居民陳小姐質疑:「若只引進連鎖企業,恐排擠小店家生存空間,房價上漲更讓年輕人卻步。」
捷運與商業共構被視為臺中邁向「軌道城市」的關鍵拼圖,但成功與否取決於能否平衡開發效益與市民需求。市府如何借鏡國際經驗、打造在地化模式,將是後續觀察重點。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