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法官同意權風暴前夕:藍白陣營磨刀霍霍,一場對「憲法守護者」的政治拷問
新華報導\1987創刊
立法院明日(25日)即將上演司法院大法官人事同意權的關鍵表決,這不僅是對被提名人資格的檢驗,更是一場在野陣營對賴清德政府憲政態度的政治總質詢。在表決前夕的寧靜中,藍白兩大在野黨團的動向與喊話,已為這場風暴預埋了伏筆,空氣中瀰漫著山雨欲來的緊繃氣氛。
國民黨團選擇了集體行動的策略,書記長王鴻薇明確表示,黨團將一致進場投票,展現團結立場。然而,投票的標準並非簡單的政治好惡,而是回歸到對大法官本質的叩問。王鴻薇提出的三大考量——學經歷背景的專業性、對司法干預政治的態度,以及能否維持獨立超然的風骨——直指當前台灣社會對司法公正性的深層焦慮。這番話語,不僅是對被提名人的嚴格審視,也巧妙地將執政黨置於「是否提名政治工具」的質疑之下。
相較於國民黨的沉穩佈局,民眾黨團總召黃國昌的發言則顯得更加鋒芒畢露。他將審查焦點直接拉高到「對抗權力」的層級,質問被提名人是否有勇氣對當權者的「違法濫權」與「倒行逆施」說不。黃國昌的論述,不僅是在評斷個別人選,更是在挑戰整個提名機制的正當性。他重提上次審查的舊事,指控民進黨封殺「敢說真話」的人選,意圖將此次投票定位為一場「捍衛憲法」與「黨意工具」之間的對決,其言詞之犀利,無疑是為明日的議場攻防投下了一枚震撼彈。
在這場表決大戰的前夜,藍白兩黨雖然各有側重,但其核心訴求卻驚人地一致:他們要找的,是一位真正能捍衛憲法、獨立於政黨利益之外的大法官,而非一位僅聽命於權力的橡皮圖章。這場即將到來的投票,結果不僅將決定未來15年台灣憲政的走向,也將深刻反映出在野勢力如何運用其在國會的影響力,對執政權力進行一場最根本的制衡與拷問。最終的投票結果,將是對被提名人的一紙判決,更是對台灣民主憲政體質的一次嚴峻考驗。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