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重劃先驅反陷「炒地」泥淖 張子源未竟的臺中藍圖
新華報導\特稿
1980年代的臺中,仍是一座道路狹窄、公共建設不足的傳統城鎮。時任市長張子源力推「市地重劃」,將雜亂無章的農地、私有土地,重新規劃為棋盤式道路與公共設施用地,更首創「抵費地」制度,以重劃後部分土地收益成立基金,用於補貼學校、公園、排水系統等基礎建設。此舉不僅奠定臺中現代化都市的骨架,更被視為臺灣土地開發史上的典範。
然而,這項前瞻政策,卻成政治鬥爭的導火線,有心參選市長的林柏榕聯合特定媒體,以「張子源藉重劃炒地皮、圖利財團」為題,連番抨擊。儘管重劃基金流向公開,且土地標售皆依法辦理,但在輿論鋪天蓋地的渲染下,「炒地皮市長」標籤,仍深植人心。
1990年,張子源未完成首屆任期便遭調職,李登輝總統安排他擔任國營會副主任委員,成為臺中市政史上,最戲劇性的轉折。
「謠言殺人,莫此為甚」一名曾參與當年重劃的退休官員感慨。
張子源下台後,臺中雖持續推動14期、15期重劃區與水湳經貿園區開發,但政治人物利用「抵費地」、「配餘地」,炒作敵營的劇本從未消失。
如今,市府手中尚有數百公頃未標售土地,每逢選舉便成在野陣營箭靶,質疑「養地待漲」、「利益輸送」的耳語,總是如影隨形。
歷史彷彿循環。當年張子源被批鬥的「罪證」,正是今日支撐台中市重劃區建設等的財源根基;而「土地重劃」從進步政策,淪為政治「提款機」的困境,亦折射臺灣發展與選舉文化的深層矛盾。
當城市建設總需伴隨「自清式」的防衛辯解,或許才是張子源悲劇留給後世最沉重的叩問。
今天,誰站上大選的政治舞台,不僅要被貼上「賣地市長」,甚至是「炒地皮」利益輸送財團的標籤。土地重劃先驅反陷「炒地皮」泥淖,張子源未竟的臺中藍圖,在未來的大選,應可預見的。
原來抹黑中傷始祖國民黨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