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年回眸:烏克蘭危機升級如何改變世界?
來源:新華社 | 2023年02月23日11:43:51
當地時間2022年2月24日,烏克蘭哈爾科夫,黑煙從哈爾科夫附近楚古耶夫的一個軍事機場升起。俄羅斯總統普京於2022年2月24日宣布對烏克蘭採取軍事行動,隨後全國各地都聽到了爆炸聲。
2022年2月24日,烏克蘭危機驟然升級。回眸這一年,人們深刻感受到這場危機給世界帶來的衝擊。
一年來,變化的不只是犬牙交錯的對峙戰線,從防護頭盔升級到主戰坦克的北約對烏軍援,每天都在增長的傷亡數字,還有不斷失血的歐洲經濟,匈牙利麵包房成倍上漲的電費和麵粉賬單,突尼斯農場主面對的高昂飼料價格……這場“21世紀以來歐洲發生的最大規模軍事衝突”帶來的全球安全挑戰之嚴峻、地緣政治變動之劇烈、經濟社會受衝擊之廣泛,遠超預料。
一年來,世界上越來越多有識之士認識到,美國抱守單邊主義、霸權主義、冷戰思維,打著意識形態旗號,玩弄地緣政治遊戲,其種種惡劣行徑正在從根本上動搖世界的和平與穩定。世界變亂交織之際,唯有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以團結代替分裂、合作代替對抗、包容代替排他,才是人類社會共克時艱的正確道路。
當地時間2022年3月3日,烏克蘭首都基輔,孩子們在一輛開往利沃夫的火車上望向窗外。視覺中國圖
安全形勢更加嚴峻
火砲、坦克、無人機,硝煙、廢墟、逃難者……類似畫面幾乎每天都在電視以及社交媒體上滾動,告訴世界這場衝突的烈度並未隨時間流逝而減弱。相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正竭盡全力試圖擊敗俄羅斯,全球安全形勢正面臨螺旋式惡化的風險。
在美國主導下,北約持續向烏輸送武器裝備,提供人員培訓與情報支持,不斷給這場危機火上澆油。自拜登政府上台以來,美國承諾向烏克蘭提供的軍事援助總額已達300億美元。從最初只向烏提供頭盔等非致命性軍事裝備,一步步發展到提供單兵反坦克導彈等致命性武器,再到提供裝甲車、自行火砲等重武器,近來又承諾提供主戰坦克並且開始討論提供戰鬥機等進攻性武器,西方對烏軍援力度不斷升級。北約在東歐、波羅的海三國等俄周邊地區不斷加強軍事部署,積極吸納瑞典、芬蘭入約,德國、法國、丹麥等北約成員國大幅增加國防開支,這些舉動都在不斷刺激俄安全神經。
在匈牙利總理歐爾班看來,歐洲“事實上已經間接與俄羅斯交戰”,“不久我們就會聽到所謂'維和部隊'這類東西了”。俄羅斯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研究主管費奧多爾·盧基揚諾夫認為,西方向烏提供坦克極有可能導致俄羅斯與北約走向直接衝突的邊緣。俄外長拉夫羅夫在接受塔斯社採訪時也警告,西方旨在全面遏制俄羅斯的政策極其危險,有可能導致核大國之間的直接武裝衝突。
為應對西方軍事壓力,俄羅斯也在加緊強化軍力,展示戰略威懾能力。一方面,俄軍加大對烏軍事、通信、能源基礎設施的攻擊力度,以破壞烏戰爭潛力。另一方面,俄通過部分動員擴充軍力,併計劃在2023年至2026年進行大規模調整,將軍隊人數擴充至150萬,同時加強裝備供應保障和基礎設施建設以滿足國防需要。
這場危機之所以發展到這一步,根源在於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固守冷戰思維、沉迷零和博弈、熱衷陣營對抗,試圖通過“代理人戰爭”來最大限度地削弱俄羅斯。“隨著對話渠道關閉,火砲成了傳聲筒。”彭博新聞社專欄作家潘卡傑·米甚拉寫道,美歐對烏不斷升級的軍事援助開啟了全球政治的“危險新時代”。
當地時間2022年3月25日,烏克蘭哈爾科夫,一場襲擊過後,一名男子從燃燒的商店中尋找物品。視覺中國圖
地緣政治版圖重塑
正如米甚拉所言,烏克蘭危機升級深刻重塑全球地緣政治格局。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與俄羅斯之間的對抗愈演愈烈。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資深外交官傅立民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美國總統拜登反復強調美方支持烏克蘭“要打多久就打多久”,如果拜登的意思與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的表態一致,即美國的主要目標是削弱並孤立俄羅斯,那麼這個目標非但無法達成,而且會導致一系列負面後果。如果流血衝突長期持續,對歐洲、俄羅斯、烏克蘭和美國來說都不是好事。
遭受衝擊的歐洲和坐收漁利的美國之間漸生嫌隙。烏克蘭危機升級之初,歐洲與美國展現出“團結”姿態,但很快歐洲就強烈感受到對俄製裁帶來的反噬效應:能源價格飆升,物價大幅上漲,百姓怨聲載道。而美國不僅向歐洲高價出售能源和軍火,還制定了《通脹削減法案》和《2022芯片與科學法案》,其中包含巨額產業補貼和遏制競爭的霸道條款,嚴重傷及歐洲利益,引發歐洲國家強烈不滿。意大利前經濟發展部副部長米凱萊·杰拉奇表示,北約在美國主導下不斷東擴是造成烏克蘭危機升級的根源之一,而危機的代價卻主要由歐洲承擔。
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拒絕選邊站隊,展現獨立自主意願。美國政府曾施壓沙特、阿聯酋等中東地區盟友,要求這些國家增加石油產量以壓低國際油價,配合西方對俄製裁,結果遭受冷遇。在日前舉行的第59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美國等西方國家領導人大肆鼓吹“俄羅斯威脅論”,遭到發展中國家反駁。哥倫比亞副總統弗朗西婭·馬爾克斯說:“我們不想繼續討論誰將是戰爭的贏家或輸家。我們都是輸家。”英國《金融時報》網站刊文指出,非洲和南美國家一些領導人明顯感到失望,他們認為烏克蘭危機耗費了時間、金錢和注意力,犧牲了其他緊迫問題。
事實上,發展中國家對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越來越不滿。本屆慕安會發布的《2023年慕尼黑安全報告》指出,烏克蘭危機升級給國際秩序帶來挑戰,很多亞洲、非洲、拉美國家對現有國際秩序抱有“合理不滿”,這樣的不滿需要得到尊重,世界需要重新塑造國際秩序願景。
當地時間2022年6月15日,頓巴斯地區,烏克蘭軍人用一門法國自行155毫米/52倍口徑的凱撒炮向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前線的俄羅斯陣地開火。
外溢效應波及全球
面對西紅柿、大米、雞蛋等食品價格翻番,埃及垃圾回收工阿卜杜勒-拉赫曼不得不再去找一份夜間兼職以養活三個孩子;突尼斯小農場主梅里亞無力承擔飼料價格大漲帶來的成本激增,不得不賣掉三分之一的牲口以減少虧損;匈牙利麵包店主瑪吉特眼睜睜看著天然氣賬單上漲超過6倍,經營陷入困境……烏克蘭危機升級,尤其是西方針對俄羅斯的嚴厲制裁,對各國經濟和社會領域產生重大影響,溢出效應波及全球。
在經濟層面,糧食、能源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加劇全球通脹。俄羅斯是世界主要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國,西方對俄多輪制裁干擾破壞市場機制,導致歐洲天然氣價格一度創下歷史新高。俄烏都是糧食出口大國,衝突導致兩國出口受阻。尤其是西方針對俄農產品出口設置“隱性壁壘”,致使俄出口商在許多環節被“卡脖子”,國際糧價受此影響大幅波動。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數據顯示,2022年,45個國家和地區的總計約2.05億人處於“危機”級別或更嚴重級別的糧食不安全狀態,人數較上年大幅增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通脹率為8.8%,遠高於2021年的4.7%。美國、歐洲、日本通脹率均處於數十年來的高點,土耳其、阿根廷等一些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通脹形勢更為嚴峻。
在社會層面,烏克蘭危機升級引發新的難民潮,同時也加劇了全球貧困問題。一年來,數百萬難民逃離烏克蘭,形成歐洲二戰以來最大難民潮,擠占歐洲各國住房、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令這些國家的財政不堪重負,對其社會保障與協調能力構成嚴峻考驗。從全球範圍來看,糧食價格高企,對全球最貧困人群的衝擊最嚴重。據世界銀行估算,糧價每上漲1%,全世界就會有1000萬人陷入極端貧困中。通脹加劇也在激化許多國家的社會矛盾,購買力下降導致的抗議和騷亂時有發生。
眼下,烏克蘭危機尚無平息跡象,對世界經濟社會等領域的外溢效應仍將持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說,烏克蘭危機是2022年世界經濟面臨的“最大不利因素”,2023年可能也是如此。
勸和促談方為正道
烏克蘭危機負載著上世紀冷戰遺留的歷史問題,凸顯當下百年大變局中的複雜博弈。
世界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
中國對沖突擴大化、長期化感到擔憂。一年來,中國始終站在和平一邊,站在對話一邊,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為推動局勢降溫、儘早實現停火止戰和避免人道主義危機作出努力。
回顧中方歷次表態,勸和促談始終是關鍵詞,呼籲理性冷靜一以貫之。
從衝突發生的第二天起,習近平主席就提議通過對話尋求政治解決爭端。習近平主席明確指出,衝突戰爭沒有贏家,複雜問題沒有簡單答案,大國對抗必須避免。他多次同法國、德國、美國等國領導人和歐盟等區域組織負責人通話,清晰闡明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主張:“各國主權、領土完整都應該得到尊重,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都應該得到遵守,各國合理安全關切都應該得到重視,一切有利於和平解決危機的努力都應該得到支持”,“要堅持勸和促談”“要防止出現更大規模人道主義危機”“要構建歐洲和亞歐大陸持久和平”“要防止局部衝突擴大化”。
2022年4月,習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安全倡議,為應對國際安全挑戰、實現世界長治久安提出中國方案,在國際上獲得廣泛認同與支持。日前,中國政府發布《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為解決全球安全難題提供更系統的思路、更可行的舉措。
巴基斯坦總理夏巴茲·謝里夫說,全球安全倡議倡導協同合作的發展方式,這超越了通過強權競爭與軍備競賽來實現自身安全最大化的零和思維。印尼智庫亞洲創新研究中心主席班邦·蘇爾約諾表示,不同於某些西方國家片面追求自身安全的思維,中國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追求的是共同安全,是強調和平、合作的安全觀,有利於建立相互尊重、平等互信的國際秩序,對人類實現持久和平與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觀察人士指出,人類社會絕不能重走陣營對立、分裂對抗的老路,絕不能陷入零和博弈、戰爭衝突的陷阱。建設一個更加安全的世界,是各國人民的強烈願望,是世界各國的共同責任,更是時代前進發展的正確方向。全球安全倡議所倡導的理念主張,所提出的“支持通過對話談判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等熱點問題”的具體路徑,為化解危機、維護世界和平穩定提供了重要指引。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讀者留言內容不代表《新華報導》立場
3、《新華報導》也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