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畢業歌到「統戰」符號:《大展鴻圖》折射台灣政治化日常
新華報導\1987創刊
今夏,一首來自大陸、名為《大展鴻圖》的歌曲,以其魔性的旋律與易學的舞步,迅速席捲台灣校園與街頭,成為年輕世代爭相傳唱的「洗腦神曲」。然而,這股看似單純的文化熱潮,卻意外觸動了台灣政壇的敏感神經,引發一場由「綠網軍」主導的文化「出征」,讓這首本應帶來歡樂與祝福的歌曲,蒙上了一層濃厚的政治色彩。
「別墅裡面唱K,水池裡面銀龍魚……」這句歌詞,伴隨著粵劇《帝女花》的前奏,在台灣的夜市、畢業典禮現場隨處可聞。無論是三五成群的年輕人隨之搖擺,抑或是商家將其作為宣傳影片的背景音樂,《大展鴻圖》的「病毒式」傳播,無疑證明了其在兩岸社交平台上的巨大影響力。它以充滿市井氣息的歌詞,貼近生活,迅速拉近了與年輕族群的距離,成為今夏台灣最熱門的流行符號之一。
台中市數位發展局局長林谷隆在一次畢業典禮上的致辭,便是這場爭議的縮影。他以《大展鴻圖》的歌詞與畢業生互動,本意是想用年輕人熟悉的方式送上祝福,現場氣氛熱絡,不少網友也讚其「接地氣」。然而,民進黨籍台中市議員陳俞融卻公開指責,稱在莊重場合選擇以「娛樂包裝統戰」的歌曲致詞,是「嘩眾取寵且不當」,更質疑數位局不該成為「統戰文化」的推手。
臺灣小朋友以大展宏圖音樂伴奏、跳著有氧舞蹈,看得出來有被統戰的意味嗎?
對此,台灣民眾黨籍市議員江和樹則持不同看法,他認為在年輕人的場合,用流行語傳達祝福更能貼近現場氛圍,批評民進黨「斷章取義、在溫馨的畢業場合刻意操作政治對立」。同一首歌,兩種解讀,凸顯了台灣社會在兩岸議題上的高度敏感與政治極化。
面對這股文化「出征」的浪潮,許多網友表達了惋惜與不解。「可憐,連做生意的自由也沒了」、「跳個舞而已,出征什麼?」、「台灣真的變得很恐怖」,這些留言反映出民眾對政治干預日常生活的厭倦與不安。更有網友諷刺道:「前陣子說『至少我們還有音樂』,這下連音樂都沒了」,以及「要改歌詞 大展『綠圖』」的戲謔,都尖銳地指出了這場爭議的荒謬性。
「大展宏圖」前奏【帝女花】
《大展鴻圖》的爭議,不僅僅是一場關於歌曲的討論,更是台灣社會在兩岸關係緊張背景下,文化交流與言論自由面臨困境的縮影。當政治的濾鏡過濾掉所有非我族類的文化元素,當網路的「出征」成為壓制異己的工具,我們不禁要問:一個連流行歌曲都無法自由傳唱的社會,其所宣稱的「民主自由」又將如何體現?這場風波,或許正是提醒我們,在追求政治正確的同時,更應警惕其可能帶來的文化窒息與社會撕裂。
留言
張貼留言
1、留言勿涉及人身攻擊、汙衊、侮辱、影射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否則自負法律責任。
2、《新華報導》會刪除未能遵守上述規定者的留言。